理化生学科的核心在于实验教学,它承载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任。然而,现实教学中,许多关键实验因高风险(如粉尘爆炸、浓硫酸腐蚀)、理想条件难以达成(如牛顿第一定律的零阻力环境)、现象抽象不可见(如光路、分子运动、电磁场)或过程复杂(如凸透镜成像) 而无法实际开展,导致
教师受限: 依赖图片、视频或口头描述,难以生动呈现实验细节和难点。
学生困惑: 尤其空间思维较弱的学生,理解困难,易陷入死记硬背,学习效率不高。
学校层面: 整体教学效果打折,教学质量和目标达成度受到影响。
增强现实(AR)技术为突破实验教学瓶颈提供了创新路径。它构建的AR虚拟仿真实验平台,如同为课堂打开了一扇通往“理想实验室”的窗户,价值显著。
赋能小学科学,攻克中学高难复杂实验
l AR将抽象的、宏观或微观的科学现象(如行星运行、日食月食、声音传播)生动地“拉进”现实课堂。
l 学生可身临其境地操作虚拟对象,将原本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原理转化为直观、可互动的体验。
l 教学方式契合学生“好玩好动”的天性,将枯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趣味化、游戏化、生活化的知识体系,激发学习兴趣和深度联想。
l 操作过程与结果即时可视化反馈,鼓励学生主动探索、发现问题、思考并解决问题。
l 师生可自由操作虚拟仪器,安全、无损耗地完成高难度、高风险、高成本或受时空限制的真实实验无法实现的演示。
l 平台精准模拟实验过程、现象、结果和数据,甚至能可视化真实物体中无法直接观察的特性(如光路、磁场、电流、分子运动、化学反应)。
l 学生可像操作真实器材一样进行实验,操作结果通过虚拟仪表或视觉感官反馈即时呈现,用于判断操作正确性。
l 实验可反复进行,直至学生完全掌握或得出满意结果,不受器材、场地、安全限制。
平台功能特点
教育资源平台设置检索、录屏、画图、微观、辅助线、数据记录、背包等多项功能,满足多种教学需求,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加的便捷。
检索功能:可以根据教学需求“选年级”“选分类”,直达需求内容,精准检索
录屏功能:设置录屏功能,满足微课录制需求
画图功能:可对界面进行随意圈点和涂鸦,标注重点讲解/提示内容
微观:虚拟再现原子、分子等微观现象,辅助理解
辅助线:将力、电、磁感线等不宜观察的内容直观展示出来
数据记录:实时记录,辅助数据原理讲解及对比分析
背包:提供实验相应的实验器材,修复因操作失败而破损的器材
平台运行原理
该平台不仅是对真实实验的虚拟再现,更通过先进技术克服了传统实验的弊端。平台稳定运行至少需要显示系统(投影/一体机/头盔/显示器等)、跟踪系统(体感追踪摄像机)、计算处理系统(教学计算机)三种硬件。
突出特点:
l 虚实无缝集成:将虚拟实验对象精准叠加到真实教学环境中,用户感知到的是一个融合了虚拟信息的“增强”现实。
l 实时自然交互:通过体感设备或触控,用户能自然地与虚拟实验器材和场景进行实时互动。
l 立体三维空间:虚拟仪器和现象被精确地“锚定”在真实三维空间中,增强沉浸感。
l 高度仿真建模:基于严格的科学原理,对实验器材的特性进行真实模拟,确保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。
架构优势: 采用组件式框架设计,保证实验构建灵活简便;MVC框架保证UI与实验的合理区分,低耦合,易于扩展。各个实验器材使用的方法,完全模拟真实的物质特性。
高效复用,平滑升级
AR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并非推倒重来,而是对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升级。
l 低门槛部署:只需在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或功能教室中进行。
l 最大化复用:充分利用学校已普及的基础设备:投影机/交互式一体机、幕布/电子白板、教师计算机、音响系统等。
l 核心增量:主要增加体感追踪摄像机(含伸缩支架)和AR仿真实验软件资源包。
l 显著效益:这种模式以最小增量投入,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功能的革命性跃升,不仅高效响应了实验教学的迫切需求,更避免了教室资源的闲置与浪费,是投入产出比极高的教学手段升级方案。
AR仿真实验平台,通过虚实融合、深度交互的核心能力,为科学及理化生实验教学开辟了新天地。它安全地实现了“不可能”的实验,化抽象为直观,让复杂操作变得可及,并赋予学生反复探索的自由。
这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,更关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。当书本上的定律和反应以生动、安全、可操作的方式跃然眼前,知识的种子便能在更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