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3D优课】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》

时间:2018-09-05 来源:云幻科教

一、教学目标:

1.    概述人体通过眼、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。

2.    描述眼球的结构、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 的过程

3.   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

4.   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

二、教学重点:

1.     眼球的结构

2.     视觉产生的过程

三、教学难点:

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

四、课前准备:3D智能教室

五、教学方法:运用自主学习法、观察法。

六、教学过程:45分钟)

互动一:课堂引入(10分钟)

1.   情景导入: 教师)设想你走子啊放学回家的路上,突然间狂风大作,电闪雷鸣,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?你感觉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哪些器官?

(学生):跑回家、找地方躲起来。眼睛、耳朵、神经系统、运动系统等。

2.    合作探究、交流:(教师)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?

学生: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等,鼻子、舌、皮肤等。

教师小结: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 的,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沃恩生活中发挥折不同的作用,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。而据科学家统计,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,大多来自视觉。

互动二:眼球的结构(10-15分钟)

1.    观察课本P79 人体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。完成以下讨论。

2.    讨论:人眼球的基本结构机及其功能是怎样的?视觉是怎样形成的?(播放3D教学课件初中生物《眼睛》——储存路径——人体---第十二个视频)边讲解边播放(10-15分钟)

1.jpg

互动三:视觉的形成过程(10分钟)

1.    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,探讨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?

光线 —— 角膜 —— 瞳孔 —— 晶体状 —— 玻璃体 —— 视网膜

2.    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?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?这是为什么呢?

3.    猫的瞳孔大小调节,你能发现什么规律?人也会有吗?观察同学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时的瞳孔变化。

2.jpg

互动四:近视的 成因及预防(10分钟)

1.    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人戴眼镜?他们戴的是什么眼镜?

2.    他们的近视是怎样形成的呢?分析近视的 成因。

3.   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?

3.jpg

 

晶体状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,如果这是注意保护视力,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,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,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。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,也就是说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,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,远处射来的光线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,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。这就是真性近视。真性近视同学戴的都是中间薄,四周厚的镜片,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,我们叫凹透镜,它可以发散光线,然后在经过角膜、瞳孔等结构,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。

 


返回列表
分享到: